登录您还不是会员或未登录,请点击
登录您还不是会员或未登录,请点击
您当前的位置是: 首页>应急安全动态>山东青岛着力打造“十五分钟应急救援圈”
山东青岛着力打造“十五分钟应急救援圈”

来源:中国应急管理报

日前,山东省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的实施意见》,要求重点抓好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、标准化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、多元化应急救援队伍、共享化装备物资库、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“五个建设”,切实破解基层救援力量相对较弱、设施重复建设等难题,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救援能力,打造有青岛特色的“15分钟应急救援圈”。

重点抓好“五个建设”

《实施意见》提出,按照“网格化布局、智能化管理、全域化覆盖”的要求,重点抓好“五个建设”。

建设一体化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。对接全市一体化风险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平台,有序推进向基层延伸,建立健全应急物资、救援队伍、安全生产、森林防火、防汛抗旱、地质灾害以及应急预案等功能模块,构建上下贯通、精准高效的应急指挥调度体系,实现“一网通管、一屏联动”。

建设标准化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。参照《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》等,将微型消防站与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整合建设。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按照“有独立场所、有车辆装备、有救援队伍、有执勤制度、有保障措施”的“五有”标准进行建设,每站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员和应急装备物资,满足15分钟应急救援需要。按照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建设标准分类建设一级站、二级站、三级站,已建有消防救援站的镇(街)、村(社区)原则上不再单独建设一级站或二级站。

建设多元化应急救援队伍。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基础上,采用专兼合一、购买服务、政企共建等方式,整合优化专业和社会应急救援队伍,配足配强基层救援力量,鼓励化工、矿山、森林防火、防汛等重点区(市)和功能区建设专业应急救援队伍。镇(街)以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为依托,整合应急管理、公安、卫生健康、水利、城管执法等队伍,建立专属基层综合救援队伍。村(社区)整合治安联防、护林防火、专业网格员等力量,建立管区基层综合救援队伍。

建设共享化装备物资库。完善线上线下装备物资库,按照“两权分离、公建民用”原则,加强先进救援装备配备,购置应对城市消防、城市内涝、森林火灾、地质灾害、流域洪水、危化品爆炸等救援必备装备物资,保障日常训练、预案演练、应急救援中共享共用,提高使用效能。

建设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。结合全市直升机起降点建设,充分利用通用机场、停机坪和临时起降点,加快航空应急救援基础设施建设,加强航空侦察勘测、森林灭火、搜寻救助、空中投送、特殊吊载等专业救援装备配备,实现市域航空应急救援响应全覆盖。依托省海洋灾害应急救援中心、北海救助局青岛基地、山东港口集团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志愿者海上救援队伍,加密布局沿海一线救援驿站,形成3海里内海上及沿岸综合救援能力。完善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与通用航空、海上应急救援力量联动机制,构建陆海空立体化应急救援体系。

推动力量下沉关口前置

近年来,青岛市积极贯彻落实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》《“十四五”应急救援力量建设规划》等部署要求,着力向事前预防转型,将救援力量向基层延伸,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力量下沉、关口前置。

青岛市出台《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办法》《关于加强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的实施意见》《灾害事故应急救援补偿办法》等一系列制度,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救援力量建设。目前,该市已建成14个领域403支2.5万人的救援队伍,形成以消防救援队伍为综合力量,驻青部队、武警和基干民兵为突击力量,以专业救援队伍为骨干力量,以社会应急队伍为辅助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。

目前,青岛市已指导各区(市)在现有80处消防救援站基础上,建成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26处,构建陆域救援网格,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;出台《青岛市直升机起降点布局规划》,规划在全市建设起降点181处,已建成139处,配备可用于应急救援的直升机8架,实现全市区域航空应急救援响应全覆盖。

基层应急综合救援站建在老百姓的家门口,大大提升了应急救援的时效性、有效性。例如,青岛流亭应急综合救援站已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和群众紧急需求566次,成为基层应急管理的“生力军”。

青岛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该局将以《实施意见》出台为契机,科学整合、充分利用现有的微型消防站、应急救援站和物资储备库等资源,借助消防救援、专业救援、基层救援和社会救援以及航空救援、海上救援等力量,通过数字赋能、部门联动、力量融合,构建“1+2+3”全域化立体救援体系(监测预警和应急指挥1个平台,救援队伍、装备物资2个保障,陆域救援、海域救援、通用航空救援3个网格),加快建成“15分钟应急救援圈”,切实提升救援效能,助力打造韧性城市,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实安全保障。

(朱有祥)